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高职“六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

2025-08-20

46
2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育人价值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旨在通过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解决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强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以往产教融合模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由政府主导,育人价值体现在搭建平台载体、整合资源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促进校企双主体合作,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优化专业布局,打造外部协同保障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良性循环。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增强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和产业的适应性,通过物质、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通过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市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从学理层面构建“组织—行为—制度”的生态型分析框架,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行政效力和政策手段调和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系统性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综合增益,通过制度建设实现生态平衡与可持续进化。立足新发展格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

二、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融合育人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借助市域产教联合体增强各主体之间的利益黏合度,构建深度“六融合”的育人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六融合”育人模式

(一)专业与产业相融合 

针对高职人才培养中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不对应问题,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其独特优势来破解难题,实现专业与产业融合。一是产业园区定位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把定大方向。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当地产值居于前列的产业园区为依托而成立,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往往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联合体内高职院校重点专业设置依据园区主导产业,专业群依据园区主导产业链而设,实现区域产业规划与专业规划一体化进行,形成教育、产业同向发展的大框架。二是发挥政府宏观统筹职能,明确产教融合供需情况。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强化政府责任,政府牵头,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技术、产业、就业、教育等不同维度分析产教供需情况,为联合体内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可靠依据。三是设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按需调整增撤。成立专业设置论证标准和专家库,发挥联合体内行业指导和科研院所智库作用,形成可操作性强、具体的专业设置论证标准,为专业开设设置“关口”,避免盲目跟风。

(二)课程与岗位相融合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与岗位任务需求匹配不紧密问题,联合体内龙头企业与院校合办产业学院,实行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现课程岗位深度融合。一是课程开发团队的校企融合,借助产业学院,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团队,融合互助优化课程体系。二是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相融合,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三是课程内容与岗位项目相融合,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化设计,引入企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推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四是实践课程体系开发,实践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学生与岗位的接触和融合。五是持续更新教学资源,依托产学合作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四新”)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保持与岗位同步更新。六是课程岗位融合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课程体系与岗位融合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三)教师与导师相融合

产教联合体起作用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师资。基于产教联合体,以开放心态沟通校内校外两种不同师资系统,使学校教师与企业、产业导师融合。一是联合体内建立动态调整、实时更新的企业兼职师资库,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二是依托产业学院,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选拔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的员工担任带教师傅。同时,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专职带教师傅培训机制,并完善企业内部职业培训学院等员工职后培训机制;三是高职院校完善师资培训进修制度,依托校企共建教师实践流动站,定期开展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四是制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聘任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实现联合体内师资队伍的双向融合、良性交叉流动;五是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认定制度,使“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融合,督促高职学校教师“双师型”技能提升内在动力和外部激励。

(四)学校与企业育人场景融合

“场域”一词源自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后来被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用以阐释人的行为概念模式。该理论强调人的行为会受到行为发生时的特定环境,也即场域的影响。学校、企业在不同场域通过协同合作,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促进知识内化和品格塑造。

(五)人才评价标准融合

教学评价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形式和对师生进行激励的重要手段。改革高职院校内部进行的单一人才评价模式,使学校人才评价标准与企业职工评价标准相融合,强调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不仅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应重视其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一是继续推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评价,规范第三方评价组织方的标准制定、考核评价过程及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合理;二是优化职业资格证书评价方式,并鼓励、引导学生考取行业、企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企业进入门槛的形式,提升学生证书获取的积极性;三是企业直接参与人才评价标准制定和人才评价考核过程。

(六)校园、企业、地域文化融合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市域产教联合体强调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认同。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不同企业文化的机会,构建了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注重与地方特色产业对接,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使之成为学生职业技能的一部分。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文化节、企业文化交流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并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加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有机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文化认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原文链接: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高职“六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

我们诚挚地期待您的加入,让我们一起携手,为实现打造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共进。

联系方式:

吕博婷 19993131431

任海花 15293179134

附件1-全国人工智能+安全(数字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单位申请表-intl-txzq.docx

附件2-全国人工智能+安全(数字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建设证明-sidr.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