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准把握 “融合” 新导向
产教融合的理念溯源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教育指导思想,其概念首次正式提出于 2013 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后,国家相继配套出台一系列推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法规,有效推动我国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走向深化。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 “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 的重点任务,第二期 “双高计划” 确立 “产教融合高质量” 的目标导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则提出校企协同建设 “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的项目要求 —— 三者共同指向高职产教融合 “高质量、可落地、可持续” 的核心方向,凸显不同于中职、普通高校的特色定位,即以 “复杂技术技能” 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属性。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精准锚定新导向、借鉴典型案例精髓,通过实践创新突破 “形式合作”“一头热” 等瓶颈,实现 “真融合、可持续、高效度”,关键在于深入把握产教融合的本质内涵与实现机理。
二、准确把握 “融合” 的本质
产教融合本质是产业与教育的 “跨界” 协同,融合的实现贯穿合作全过程,具体体现在深度与广度两个维度。这既是国家政策的明确导向,也是产业与教育双向需求的必然结果。
从政策导向与合作主体维度分析,产教融合包含两层核心关系:
宏观层面:是产业界与教育界深度协作、互利共赢的契合关系,强调双方在发展目标、资源配置上的协同一致;
微观层面:是产业实践与教学过程紧密衔接、相互赋能的共生关系,注重生产场景与教学环节的深度渗透。
其中,宏观关系为微观实践提供方向指引与要求,微观实践是宏观关系的具体落地与内容支撑,二者均贯穿 “融合” 内核,本质在于利益关联、相互赋能、跨界共赢:利益关联要求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要素与产业发展需求、企业生产实践深度对接,构建 “共生共荣” 的利益共同体;相互赋能要求各类关联要素有机衔接,打造 “彼此成就” 的能量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并非索取式、依附式的单向能量流动,也非简单的物理叠加或表层形式拼接,而是呈现共生共促形态、具备跃升裂变特质的生态共赢关系。
三、科学把握 “融合” 的机理
融合是合作主体从理念共识到实践落地,再到成果转化、持续深化的有机循环过程;产教融合的机理,本质是融合主体、客体、主客体互动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相互成就的内在逻辑。
高职院校与合作方的融合,首要前提是双方形成合作需求共识与合作意愿,这是推动合作行为落地、实现合作目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由浅入深的项目对接、协议签署、合作实施,逐步达成双方预期目标。整个合作过程需经历项目推进、协同配合、过程纠偏、动态优化、互利共赢等复合环节:从高职院校视角看,合作内容涵盖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维度,核心在于教师深度参与实践、学生实现成长赋能。
若合作过程顺畅、合作成果实现共赢,合作即可形成可持续性,进而构建 “相互依存” 且可通过量化指标评估成熟度的深度融合关系。可见,科学有效的产教融合,本质是建立在价值共识、利益契合、互利共赢基础上的高效契约关系。
四、理性把握 “融合” 的基础
市场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合作方各具特色与优势,而 “回报性” 是所有合作的共性特征。产教融合相关方能否达成合作意向、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深度协作,关键在于合作能否为双方带来显性可见、不可替代的价值回报。
对高职院校而言,若要与合作方顺利且持续开展合作,需满足两大条件:一方面,自身需具备有用、有益、有效的合作资源(如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合作优势(如教学研发能力)与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合作伙伴需能为学校人才培养、“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文化育人等工作提供切实支撑。这种回报具有双向性,既涵盖物质层面的资源支持(如实训设备、项目资金),也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价值认同(如行业认可、品牌提升),二者共同构成深度融合的核心基础。
因此,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需深度梳理自身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教育资源优势,明确自身可提供的合作价值;同时科学研判合作对象,精准把握其在文化、资源、技术等领域的优势,确保合作成果能反哺人才培养、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唯有合作内容精准、合作对象匹配,且合作行为有效、合作成果实用,合作效度才能具备坚实基础。
五、务实把握 “融合” 的深度与方式
研究视角的差异,导致对产教融合的认知程度、深度把握、推进路径、呈现形式、归因分析存在不同。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需先明确五大核心问题:是否需要推进融合、自身可融入的资源是什么、能获取的合作价值是什么、最优合作对象是谁、选择深层融合还是浅层合作。
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再对合作项目、合作伙伴、合作方式、合作深度与广度进行优化选择:既可依据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办学需求,选择单项目、单主体、短周期的轻量化合作模式;也可采用多项目与单主体、多项目与多主体联动的长周期立体合作模式;既可构建集团化融合体,也可打造区域联动型、行业融合型的共融共创共生共同体。合作预期成果既可是显性可见的(如联合研发成果、就业质量提升),也可是价值隐含的(如师资水平提升、专业内涵优化),还可是供给侧与需求侧要素双向融合的(如课程体系与产业标准对接)。
需注意的是,产教融合目标是决定校企 “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融合效度的核心因素:合作深度取决于合作目标的设定与创新成果的支撑力,合作方式则取决于合作的目的性、资源的支撑度与制度的供给度。因此,产教融合的实践效度,必须以融合态度、融合深度与融合方式的科学耦合为基础。
综上所述,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战略谋划与实践创新。这需要我们从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出发,深刻理解融合的本质,科学遵循融合的机理,理性构建合作的基础,并务实选择融合的路径与深度。唯有如此,方能突破表层化合作的窠臼,真正构建起利益共生、能量互赋、发展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共同体。未来,高职院校应坚定地将产教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真融合、深融合,有效赋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原文链接:精准把握高职产教融合的核心维度与实践路径